【壽山石】發展

潘明皇/口述分享 徐碩彥/整理筆記

芙蓉、荔枝、太極

最早期因為以前明清到現在都流行用壽山石來當作印石篆刻的材料,衍生一種篆刻(印面的雕刻)的藝術,一方印章就印面的雕刻跟印章頂部有鈕雕的雕塑,從民清就開始流行用印石就是中國的四大名石,壽山石、昌化雞血石、浙江的青田石、蒙古的巴林石,四種石頭當印石的主要材料,印石是適合被雕刻的硬度是2~3度,他很適於下刀去被雕刻,所以鈕雕也好篆刻也好,他就很容易表現出藝術家和文人,所要的氣韻,因為他的軟硬適中適合雕刻,所以比較好表現。

因為一直流行到一定的時間就發展出一套系統,經過時代的變遷外國的侵略,國共的內戰,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,經過了一段時間沈澱,台灣人開始生活安定富裕,安定富裕以後就會開始重拾過去,這些印石的文化,在台灣開始就重新萌芽,對於印石的鈕雕篆刻,喜歡的人就越來越多,就需要這些材料。

隨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來的人,知道這些材料來自哪裡的人,這些熟門熟路的人,1976改革開放了以後,這些人就回到產地去找這些石料,開始去買這些石料回台灣賣給這些喜歡的人,主要這些材料的用途都是使用在篆刻,四大名石天然的色澤很特別很漂亮,它的手感很貼近人所以讓喜愛的人越來越多,造成大家爭相收藏,變成一個很熱的風氣,就大量這些開挖出來的印石,主要都銷往台灣,台灣是大陸這四大名石主要的收藏者。

1976年改革開放已來有最黃金的十年,這十年出產了大量的印石,主要是銷往台灣,因為天然的資源是有限的,精美的好的東西基本上都開採完了所以資源是有限的,最精華的部分幾乎都留在台灣,大陸改革開放以後經濟人民的生活水平開始提升富裕,他們也開始喜歡接受印石的美,他們也開在收藏,但是因為礦源已經枯竭,沒有辦法滿足市場,一些知道的人就開始往台灣尋找這些美的石頭,因為台灣人也喜歡大陸人也喜歡,所以印石的需求增加,熱度就向上提升。